纺织与服装行业跟踪报告:看好优质制造企业后疫情的修复韧性
行业:2-5 月纺织品出口增速持续回升,服装出口仍承压。2020 年2-5 月国内纺织品出口各月累计增速分别为-19.9%/-14.6%/2.9%/21.3%,出口状况逐月且加速改善,其中前5 月累计增速创下2012 年至今同期最高累计增速,我们判断主要由于全球疫情发展,对医疗防护用品需求持续增长,大幅度提升了以口罩为代表的防护物资的生产出口。反观服装出口,2020 年各月累计降幅均大于20%,其中5 月累计增速较4 月仍小幅扩大,我们判断海外下游需求仍较为疲软。
中国纺服主要出口国:欧洲进入疫情缓和期,美国逐步解封。欧洲方面,新华网、经济日报报道显示,多国进入疫情缓和期,其中意大利从5/4 开始进入抗疫和恢复经济并行的“第二阶段”,6/3 解除全国性管控措施并允许欧盟、申根国、英国旅客不受限制入境,西班牙、法国均在5 月上旬逐步实施地区降级,德国绝大多数州则在 5/4 开始允许各类公共场所在满足防疫条件下重新开放。
美国方面,新华网、第一财经报道显示,华盛顿、纽约已分别于5/29、6/8 开始逐步解封。
上市企业:Q1 扣非净利增速靠前企业多来自制造板块。我们梳理了纺服行业主要上市公司2019Q4-2020Q1 业绩情况,并发现,在2020Q1 扣非净利润增速排名前10 的企业中,8 家为制造企业,包括欣龙控股(39720%)、延江股份(756%)、诺邦股份(256%)、华纺股份(64%)、嘉欣丝绸(1%)、健盛集团(-5%)、新野纺织(-19%)、百隆东方(-29%),我们认为制造表现明显优于品牌服饰的原因为:
①海外疫情爆发晚于国内,关店时间多在Q1 末期,加之我们判断部分海外品牌商或通过商超和电商渠道降低零售影响,国内上游企业仍能维持部分订单,②疫情期间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订单需求增强,③我们认为疫情叠加贸易环境政策不确定性,部分海外订单趋向海外工厂转移,具有完整产业链,且布局东南亚产能的制造企业则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短期:看好优质制造企业的修复韧性,海外需求回暖带动订单恢复。通过跟踪Nike、Adidas、lululemon、迪卡侬、优衣库的全球店铺开业情况,我们发现上述品牌大中华地区店铺基本在3 月逐步恢复开店,海外门店也在5 月开始集中恢复开店。3 月初,优衣库美国50 家门店,欧洲27 家门店已恢复营业,自5月中旬,Nike15 个以上国家/地区、Lululemon 海外超150 家门店,Adidas 全球2/3 家门店均已恢复营业。我们认为,伴随海外品牌逐步恢复开店,Q2 订单有望明显回暖,产能利用率亦将回升。
中长期:行业集中度提升利于优质企业进一步建立竞争优势。近年国际运动品牌供应商集中度已呈上升趋势,2014-2018 年,NIKE、Adidas 供应商数量逐年下降,NIKE 服装类供应商由430 个下降至328 个,Adidas 全部供应商由340下降至289 个。2018 年,NIKE 前五大服装类供应商集中度为47%,较2014年的34%增13pct,我们认为经过此次行业洗牌,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具备综合竞争实力且拥有优质客户资源的制造企业将建立更为牢固的竞争优势,建议关注健盛集团、申洲国际。
风险提示。全球零售环境疲软导致订单不及预期,海外产能扩张未达计划,汇率波动风险,全球贸易合作协定变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