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服装行业简评报告:海外疫情蔓延 再看口罩产业链
事件
国内复工加速和全球疫情蔓延,口罩等防疫产品需求量仍大,口罩主题个股表现活跃。
简评
一、口罩产业链:熔喷无纺布紧俏,设备资质制约改善
口罩分为医用与民用两类,其中民用口罩包括普通纱布口罩、日用防护口罩和工业防尘口罩;医用口罩主要分为三种:防护级别最高的医用防护口罩,手术室等有创操作环境常用的医用外科口罩,普通级别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5-2019 年国内口罩行业整体产值由63.2 亿元增至102.4 亿元,CAGR 为12.9%;其中医用口罩产值由32.5 亿元增至54.9 亿元,CAGR 为14.0%,占总产值的50%+;受疫情影响,预计2020 年口罩整体和医用口罩产值均大幅提速增长,分别同增38.1%/28.8%至131.9 亿元/75.8 亿元。
根据工信部数据,2019 年我国口罩总产能约2000 万只/天(主要指医用口罩),占全球产能一半;其中医用外科口罩产能220万只/天,医用N95 口罩产能约60 万只/天。2 月25 日我国医用口罩日产量达3028 万只,2 月底医用N95 口罩日产量达166 万只,均已大幅超过去年产能,随着疫情控制和复工加快,产能供应有效扩大。
按照产品构成,医用外科口罩由口罩面、口罩带、鼻夹组成,口罩面一般是内外两层纺粘无纺布+中间层聚丙烯熔喷无纺布,其中内层有一定吸湿功能,外层通过防水处理以隔绝患者飞沫传播等,中间层熔喷无纺布需经过驻极处理,是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细菌过滤效率的核心部分,也是保证医用口罩防护性高于民用口罩的关键。而水刺无纺布因材料特性,较少运用于医用口罩。
从口罩产业链看,医用口罩的上游为熔喷无纺布的核心原料聚丙烯,以及纺粘无纺布原料涤纶、丙纶,以及丁二烯、苯乙烯等橡胶原材料;中游是以熔喷和纺粘为主的无纺布厂家;下游为具备医用口罩生产许可的制造商;终端销售渠道为医院和药店为主。
(1)上游:聚丙烯供应充足
生产医用口罩熔喷材料为高溶指聚丙烯,即原油炼制丙烯、丙烯聚合为聚丙烯、聚丙烯融化塑形为高溶指聚丙烯纤维料。因此该环节主要在石化链条中,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旗下炼化工厂以及其他化工厂,高熔指聚丙烯纤维料生产厂家包括镇海炼化、济南炼化、湖南长盛、东华能源、抚顺石化、海南炼化等。
2019 年我国聚丙烯产能放量、供给充足,聚丙烯纤维的年产量可达170 万吨。据工信部数据,2019 年可用于口罩生产的高熔指聚丙烯纤维料约90 万吨。据工信部预计,一吨高溶指聚丙烯可生产90-100 万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20 万-25 万只医用N95 口罩。按照2019 年90 万吨产量估计,可生产超过8100-9000 亿只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或1800-2250 亿只医用N95 口罩。为应对防疫需求,中石化等部分炼厂2 月开始不断增产高熔指聚乙烯纤维料,因此高熔指聚乙烯原料市场供应充足。
(2)中游:熔喷布供应紧张
我国为全球最大的无纺布生产、消费和出口国。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数据,2019 年1-11 月无纺布产量453.3 万吨,同比增长11.1%;主要厂家包括欣龙控股、再升科技、诺邦股份、泰达股份等,产能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湖北、福建四省,其中湖北仙桃市彭场镇是全国无纺布产能中心。
按照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纺粘、针刺、水刺无纺布三大主要品类,占比约50%、23%、11%。纺粘和熔喷无纺布主要用于生产医用口罩,2018 年纺粘无纺布产量约297 万吨,相对较为充足;熔喷无纺布占比仅1%左右,产量约5-6 万吨,主要厂家为泰达洁净、再升科技、江苏丽洋新材料、上海精发实业、欣龙控股、北京宝斯特纶等。按照一吨熔喷无纺布可产90-100 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估算,可生产医用口罩450-600 亿只。考虑到延迟复工带来的开工率不足,熔喷无纺布成为口罩产业链最大瓶颈。各家陆续扩大投产,中国石化计划投资约2 亿元扩增10 条熔喷布生产线,仪征化纤将建设8 条熔喷布生产线。
(3)口罩产品制造商
据纺织经济信息网,一台典型的口罩生产线机器一分钟可生产54 片口罩,满负荷能达5 万片/天,若进行改造可进一步提速。口罩生产工艺自动化程度高,量产难度不大。疫情之下,众多企业转产或新增民用口罩。
相比于民用口罩,医用口罩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生产监管严格,因此生产医用口罩的限制是熔喷无纺布、医用生产资质、设备数量。
医用口罩的要求较高,上游主要是聚丙烯化工产品生产的熔喷无纺布。疫情发生之前,我国的口罩产业基本处于供需平衡状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民众恐慌性抢购口罩,再加春节复工和物流受限导致前期供给率不足,从而出现熔喷布阶段性的供给缺口。熔喷布扩产的难度主要是产业进入门槛高,部分核心零部件仍需进口,生产设备虽然已经实现国产化,但存在设备造价较高、调试交期较长、操作难度高等问题。
医用口罩市场需要取得相关医疗器械注册,且生产对无菌条件要求较高,需要10 万级洁净车间以及产品检验获得通过(7-14 天灭菌后静置解析期)。根据天眼查数据,我国共有21000 多家企业口罩产业链企业,口罩生产厂商众多。根据国家药监局国产医疗器械数据库,截至2020 年2 月20 日,因疫情应急新批医用口罩批文数量共77 个,全国医药口罩批文仅391 个,相关部门为转产企业提供绿色通道,简化和加快审批流程,但具备医用口罩注册证的企业占比仍低。
根据口罩形态,口罩机分为平面型口罩机、折叠型口罩机及碗型口罩机。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国内具备制造口罩生产制造设备的工厂不到40 家,加上购买后运输、安装、调试等周期限制,使得口罩机在短期内大量供应存在一定压力,其价格亦有一定上涨。目前生产设备对口罩扩产形成一定制约,主要通过加大进口以及新购置口罩机陆续落地等措施缓解,另外部分纺织服装公司改造自身缝纫设备亦可用于口罩生产。
二、企业跨界生产口罩,国内供给快速恢复
2020 年2 月2 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组织做好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和调度安排工作的紧急通知》。2 月以来政府陆续颁布多项政策以鼓励口罩、防护服相关企业加快复工复产、保障一线医护人员以及后续返工返岗人员的防疫物品供应。同时开启绿色通道、简化生产资质审批程序、合并产品注册及生产许可证检查流程、推行登记许可事项“网上办”等。根据工商登记资料显示,2020 年1 月1 日至2 月7 日全国超过过3000 加企业的经营范围新增“口罩、防护服、消毒液、医疗器械”等业务。
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加速扩能增产,2 月以来国内口罩产能、产量持续恢复。据发改委宣布,2 月29 日全国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到1.1 亿只/1.16 亿只,是2 月1 日的5.2 倍、12 倍,进一步缓解口罩供需矛盾。其中医用N95 口罩日产能/产量分别达196 万只/166 万只。根据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全国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和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共计5.33 亿人,若考虑目前仅部分第二产业复工的情况下,按照每日每天1 只口罩计算,每天至少需要2 亿只以上口罩,现有产能仍无法完全满足需求,需要继续扩产保障供应。
三、在满足国内需求同时,支援海外口罩短缺
当前国内疫情情况得到较好缓解,2 月29 日-3 月5 日每日新增疑似病例均低于200 人,3 月2 日-3 月5 日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低于200 人,湖北省外其他地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海外疫情有所抬头,包括韩国、意大利、伊朗等形势严峻,近几天内欧洲确诊人数加速攀升。截止3 月6 日,海外现存确诊达15169 人,自2 月19日以来每日新增确诊人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海外疫情亦对国内带来一定压力,境外输入病例成为防控重点。同时随着复工面扩大,口罩仍是民众外出与工作所需,再考虑到定期更换需求以及民众口罩囤货心理,目前全国口罩预计仍处于供小于需的局面,未来随着大众加强公共环境和个人卫生防疫意识增强,口罩等防护类产品的需求仍大。海外方面,中国口罩产能占全球50%,但此前国内疫情爆发初期我国产能基本供应国内,国际采买捐赠等海外进口缓解物资短缺,随着海外疫情提升使海外口罩需求缺口逐渐显现。
随着国内口罩供给扩大,将支援国外。3 月1 日中国表示向日本捐赠5000 件防护服和10 万只口罩。3 月4日工信部表示:目前防护服生产供应已从十分紧缺转为能满足需求,同时鼓励国内企业积极对接国外需求,按相应标准规范生产出口。3 月5 日商务部表示:我国从未发布过有关口罩及其生产原材料出口的禁令,愿意在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在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方面给予有关国家力所能及的援助。
四、纺织服装板块相关标的
我们对纺织服装板块的口罩相关公司进行梳理,主要采用疫情期间公告或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涉及口罩、防护服等防疫产品相关业务的情况。生产口罩等防护产品对于公司业绩贡献占比有限,主要是短期口罩概念股的市场情绪较高,从而大幅提升估值。
风险因素:疫情后续发展情况;疫情结束后零售情况恢复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等。